6月21日是夏至,上午9時,由中共登封市委、市政府主辦的“2018年二十四節氣夏至主題”文化活動在告成觀星臺正式開啟。
活動開幕式現場
來自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國農業博物館、河南省文化廳、《中國出版年鑒》社(線裝書局)、國家氣象局、中國科學院、鄭州市、登封市等相關單位的領導、專家、學者、天文愛好者和當地群眾上萬人共同參加了當日活動。二十四節氣宣傳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展演展示、禮拜周公、誦讀節氣歌、測日影和第二屆二十四節氣大講堂等項目先后開啟,活動還舉行了《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國二十四節氣》叢書首發式。
登封市志辦主任呂宏軍(左二)為與會嘉賓、學者介紹“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分布圖”
當天12時28分,大家來到周公測景臺前,當看到陽光穿過樹蔭,灑在周公測景臺土,而地面沒有任何影子的時候,無不對歷史天文學家的智慧所感動,并紛紛豎起大拇指嘖嘖稱贊!
游客同吃夏至面
據了解,觀星臺是我國現存時代早、保護較好的天文臺,位于嵩山腳下的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鎮。觀星臺前是周公測影臺,學名“八尺表”,俗名“無影臺”,是周代測量日影,驗證時令季節、計年的儀器,是我國古代立八尺表土圭測影的遺制。《周禮》記載,公元前七世紀,西周周公姬旦在陽城(今登封告成鎮)造土圭木表,“立竿見影”測量日影定出二十四節氣,用以指導農耕。唐天文學家一行仿照周公圭表,改為石圭石表,夏至時臺上無影。
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夏至這天,太陽運行至黃經90度,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幾乎直射北回歸線,此時,北半球各地的白晝時間達到全年最長。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來說,夏至日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陽高度最高的一天。
天文專家稱,夏至是太陽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它將走“回頭路”。夏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夏至日過后,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
公元1279年前后,元世祖忽必烈統一中國,為了恢復農牧業生產,任用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和王恂等進行歷法改革。郭守敬創新了天文儀器,然后又組織了規模空前的天文大地測量,在全國二十七個地方建立了天文臺和觀測站,登封告成觀星臺就是當時的中心觀測站。郭守敬建的觀星臺建在周公測影臺后,是一座高大的青磚石結構建筑,由臺身和量天尺組成, 臺身形狀是覆斗狀,其作用是 “晝參日影,夜觀極星,以正朝夕”。郭守敬等科學家經過幾年的辛勤觀測推算,終于在l281年編制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求得的回歸年周期為36.2425日,合365天5時49分l2秒,與現代科學推算的回歸年期相比,《授時歷》僅差26秒。與當今世界上多數國家使用的陽歷(格里高里歷)一秒不差,但比格里歷早了300多年。
由此,千百年來嵩山無影臺和觀星臺成為制定歷法,驗證二十四節氣的最佳場所,同時也吸引了眾多天文愛好者和游客前來參觀,尤其是每年的夏至這天午時,無影臺前看不到影子,更讓人匪夷所思,成為千古奇觀。
Copyright @ 2008-2021 www.ornamental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臺視頻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2 9 1 3 2 3 6@qq.com
豫ICP備17015664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