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8日,豫劇的中心似乎暫時轉移到了北大、清華這兩所國內最高學府。河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等單位主辦,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承辦的“河南戲曲進校園——豫劇名家李樹建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演出活動”。活動包括李樹建藝術展、李樹建代表劇目《程嬰救孤》《清風亭上》《蘇武牧羊》展演、藝術講壇、藝術課堂、學生分享會,并且北大豫聲劇社得以成立。重在跨界交流、重在體驗分享,這一場藝術盛會不僅在首都高校萬名學子中刮起豫劇風,更是得到社會各界關注尤其文藝、戲劇界專家的好評。
其間,在北京大學舉行的李樹建表演聲腔藝術與文化傳播研討會,來自全國政協、中國劇協、河南省委宣傳部與文化廳的有關領導,戲劇影視界的部分專家、藝術家與會,對中國劇協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在豫劇表演藝術與文化傳播上所做的突出貢獻進行了深入研討。
一個院團/劇種領軍人物的“四有”
有膽識,有魄力,有戲骨,有藝魂
與會專家認為,李樹建的表演聲腔藝術在傳統中創新,還對話劇、影視等其他藝術形式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的獨特藝術風格。
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話劇團團長王宏用三個關鍵詞來形容李樹建的表演:突破、發展、融合。表演個性鮮明、師于古又不拘于古,唱腔既有豫西調的蒼涼,又有豫東調的明朗,既有京劇的細膩,又有秦腔的蒼勁。在崇尚程式化、假定性表演的戲劇舞臺上,他的表演透著一種真,一種可信、可親、可感、可觸的魅力,一種撼動心魄的力量,常常能使人身臨其境、欲罷不能。李老師在臺上全身心的投入,產生的代入感可以直指人心,滿足了觀眾的情緒宣泄與釋放,達到了至高的審美境界。這種美是舞臺藝術之美,是戲曲之美的集大成者。一個院團,一個劇種,一定要有領軍人物,要有藝術功底,創新精神,有膽識,有魄力,有戲骨,有藝魂的領導人,我覺得樹建老師做到了這一點,
90高齡的著名表演藝術家藍天野全程觀看了李樹建的三場演出,每一場都感動到落淚。他夸贊李樹建及其團隊想要把藝術做到極致。其唱腔、身段、作派,功力深厚,保持了民間的、生活的、接地氣的特點,而且把這個特點和戲曲程式化的表演結合非常好。具體到他的三部代表作品,忠是《程嬰救孤》,孝是《清風亭》,節《蘇武牧羊》,把中華民族價值觀表達的非常充分。作品能夠接地氣,打動人、讓人思考,這是難能可貴的。
“戲曲演員向話劇學習、吸收,李樹建是一個典范。”北京人藝院長任鳴表示,自己在觀看《程嬰救孤》時明顯感受到這一點。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主任王紹軍認為,李樹建表演藝術的感染力,不局限于戲曲老生固有的程式化表演方式,而是積極吸取話劇和影視表演的內在體驗方法。
表演藝術家李法曾感慨過去接觸到一些戲曲老師、前輩發言就說,千萬不要搞成話劇加唱。但是李樹建,能夠在保持戲曲特有傳統的前提之下,向其他門類的藝術學習,比如向話劇、影視學習。比如說藝術體驗的問題——這個戲演了那么多場,為什么還那么鮮活?尤其是老戲,張嘴就是那個詞,怎么演活?怎么演生動?張嘴就說,那不行,必須重新體驗,李樹建做到了,每一場演出都是鮮活的,李樹建身上的功夫以及唱腔的運用是為塑造人物服務的。
除了善于向其他姊妹藝術學習,李樹建更能在戲曲本體上博采百家、融會貫通、又善于創造,廣大戲迷喜歡他總能“老戲新演”,既有麒派韻,又有馬派風。
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所研究員李小菊認為李樹建是一個內外兼修的偉大藝術家,給出這個論斷有三方面原因支撐:一個是從表演藝術、聲腔藝術的角度來講李樹建先生的豫劇表演藝術體系,二是從劇目的角度來講李樹建所演的作品里面所蘊含的價值體系,三是關于李樹建帶領中國豫劇走向全世界的傳播體系。
“流派是新藝術發展的必然產物,李樹建的唱派應該是水到渠成,眾望所歸。”河南省豫劇音樂協會會長朱超倫也說李樹建在藝術創造上有突破:突破傳統自成一格,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使聲音色彩多變;突破調式把豫劇老生的唱腔降到B調,使其面目一新;突破門戶,兼容并蓄到自己的唱腔中。
中國戲曲學院院長巴圖認為,李樹建有可能在中國戲曲史上會有自己特殊歷史位置,因為他有多方面的貢獻,是有典型性的地方戲曲流派的創建者、劇種的領軍人物、地方戲的重要貢獻者、中國戲曲國際傳播的代表、戲曲院團的卓越管理者。
走進中國最高學府、走向世界
“豫劇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
如上所述,這屆盛舉是跨界演出,這是豫劇第一次這樣做。除了影視界藍天野老師連看三場演出,影視明星林永健、趙保樂、郭達、杜旭東等,音樂界徐沛東、閻維文,航天英雄劉洋、陳東,還有部隊官兵等,都看完演出發表感言或發微信祝賀。
“李樹建帶領他的團隊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是豫劇發展史上一個標志性的事件。”河南省委宣傳部副巡視員趙鋼介紹,上世紀50年代,在以常香玉為代表的藝術家的帶領下,豫劇有了全國影響。如今在李樹建的帶領下,這次豫劇走進引領風氣之先的中國最高學府,標志著豫劇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河南省文化廳副廳長李霞介紹,河南豫劇院2013年成立以來,擔當起了豫劇發展的龍頭作用,特別是李樹建作為豫劇新時代的領軍人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我們先后召開了全國豫劇院團長的工作會議,連續兩年在北京舉辦了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豫劇的推廣和傳播得到了提升。同時李樹建又帶領著豫劇先后到了27個國家和地區,進行文化傳播,應該說把豫劇提到了一個嶄新水平,開啟了一個新篇章。
文化部政策法規司原司長康式昭評價,李樹建將他的“忠孝節”三部曲帶出國門,不僅僅是從表演藝術角度擴大了中國戲曲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將本民族的核心價值觀被不同信仰、不同地區的民眾認可,意義非常重大。
解放軍報的文藝評論家陳先義認為,李樹建在國外傳播的不光是豫劇,最重要的是傳播了民族精神。豫劇應該向這個方向發展,將大有前景。
這一次活動給予北大視聽研究中心主任陸地的啟示就是,傳統文化能夠在今天找到觀眾,更可以被青年人接受,關鍵看是什么內容,又以何種形式展現,“舊瓶也可以裝新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唐金楠說,在過去12年,北大在戲曲的具體推動方面,尤其是在昆曲方面,其實已經積累了非常好的經驗,未來期望與李樹建在傳統戲曲方面一起聯動。
李樹建的藝術魅力
心胸、眼界、氣量、視野
“優秀的藝術家不僅僅是在藝術上取得成就,做人應該是響當當的。”與會者認為李樹建不辭辛苦地推動豫劇、推動戲曲發展的原動力是他對于豫劇的愛,對整個戲曲發展的強烈責任感。
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副主任、河南省政協原主席、中華豫劇文化促進會會長王全書稱贊李樹建:精心打造傳統美德三部曲;帶動流派的名家名角;傾心培育人才提攜新秀;走出去,請進來,彰顯領軍人物的責任與擔當;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藝術創作導向。
中國文化報社副總編輯徐漣表示,李樹建的藝術魅力以及他心胸、眼界、氣量、視野所產生的凝聚力,他的奉獻精神所具有的感召力,使得他把河南豫劇演員團結在一起,也把全國豫劇界團結在一起,并因此成為中國豫劇當之無愧的領軍人物。在他身后,還有一個長年默默奉獻的團隊。這源于傳統戲曲的力量,也是李樹建一系列作品中所展現出來的精神力量。戲曲振興需要的正是這樣的正能量。
北方昆曲劇院院長楊鳳一表示:一個人格局多大決定著一個人能走多遠,她欽佩李樹建帶領河南豫劇院闖出了一番天地。中國藝術報社總編輯康偉認為,李樹建和他的團隊有強烈的文化自信,對中國文化“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有著清醒而深刻的認識,又尊重藝術規律。
看李樹建的戲“眼不停的看,耳朵不停的聽,心不停的想”。河南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王明義說,李樹建既是優秀演員,也是優秀共產黨員,有為戲劇事業發展繁榮的遠大理想和抱負,不怕困難,勇往直前的精神。他對于他家人說,李樹建是一個藝術工作者,但是他的精神值得學習,唱戲我們學不會,但要學習他藝德、藝風。
還有雖未參會但發信祝賀的戲迷。如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保衛部副部長劉來運少將自稱是李樹建的粉絲,他認為李樹建對中國豫劇的貢獻有三:“第一,把河南豫劇變成了中國豫劇,變成了最有生命力的戲劇。第二,他著力培養豫劇人才。第三,連續兩年舉辦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北京展演月,當中有李樹建的巨大努力,大進京、大推廣、大發展,這些貢獻是歷史性的、前所未有的。”
Copyright @ 2008-2021 www.ornamentalc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天臺視頻網 版權所有
聯系郵箱:2 9 1 3 2 3 6@qq.com
豫ICP備17015664號-1